“下一步會完善現有退市制度,將針對僵尸企業進一步明確財務指標要求,并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增加經營收入、資產規模、員工人數等最低持續經營條件。”
農歷春節來臨前夕,決定資本市場監管全年主基調的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即將召開。
其中,退市制度改革,發行制度完善,并購重組趨嚴等市場關心的問題,都將能在這一會議中找尋到答案。
“下一步會完善現有退市制度,將針對僵尸企業進一步明確財務指標要求,并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增加經營收入、資產規模、員工人數等最低持續經營條件。” 1月22日,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向記者表示。
退市制度的改革正日益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2017年,IPO發審常態化全年穩定運行,但與此同時 “退市”卻未能有更進一步的進展。
2014年10月17日,被稱為“史上最嚴退市新規”的《關于改革完善并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發布。回顧該政策實施三年多以來的成效,不難發現,退市股票數量確實較此前略有增加,但整體退市率依舊不足。
事實上,A股退市問題已不僅僅是上市公司進出資本市場的問題,其還關乎著市場投資風格引導,企業治理等多方面的問題。
因此,無論監管層還是市場都希望在IPO發審常態化的同時,退市也同樣能夠常態化。
“無論是監管、市場還是輿論,對于推動退市常態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對于走不動、跟不上或者重大違法的上市公司,要用足法定退市決定權,堅決退市。” 1月19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彭明在出席某論壇時公開表態。
期待退市常態化
事實上,IPO發審常態化持續穩定運行超過1年時間,已為退市常態化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退市難是因為企業進入市場也難,現在對企業上市有嚴格要求,市場有相當容量。任何市場,都不可能只能進不能出,或者只能出不能進,進出的市場化要同步才對。” 1月22日,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如今,企業進入市場的問題在IPO發審常態化的推動下逐步解決,2017年已有將近400家公司補充成為上市公司的新鮮血液。
但A股市場不能只進不出,按目前IPO發審的速度,2018年仍將會有數百家企業登陸A股市場,上市企業數量將日益龐大,迫切需要優勝劣汰的機制。
“IPO發審加速,退市如果仍沒有進展,A股市場將存有嚴重隱患,存量的企業中勢必會存在僵尸企業、問題企業,這些企業不能順利清除,就會直接影響A股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功能。目前造血功能已經回復,新陳代謝的功能需要跟上。”一位中信證券投行部人士22日同記者交流時指出。
彭明也指出:“資本市場的資源是有限的,必須配置到最有效的地方。因此,要推動優勝劣汰,推動已上市公司做優做強。要堅決推動退市常態化,目前IPO已經常態化,但是退市沒有常態化。一直以來,市場、社會的承受能力是制約退市常態化的主要因素。但隨著持股行權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不斷健全,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增強了,對走不動,跟不上或重大違法的公司要堅決執行退市。”
退市標準需細化
不過,退市常態化仍面臨不少挑戰,其中之一便是需對現有退市制度進行進一步完善和改革。
根據記者了解的情況,目前證監會已行動起來。第一步就是對上市公司年末突擊調節利潤的行為,加強了監管力度。
每逢年報窗口期,一些上市公司便會突擊進行重大交易或會計處理調整,借以扭虧摘帽、規避連續虧損戴帽、暫停上市以至退市。今年的年報期,證監會將重點關注這一現象。
交易所也對此加大了“刨根問底”式的問詢力度。此外,派出機構將視情況開展現場檢查,發現違法違規情況,依規采取行政監管措施,達到立案標準的,堅決啟動立案稽查程序。
“一些ST或是*ST企業通過財務報表的包裝來留在A股市場,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在監管過程中,要正確判斷真正性的財務改善和包裝性的財務改善,要有一些細致的指標和標準。”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1月22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交易所還在研究完善退市財務類指標,優化退市制度,促進上市公司聚焦主業。
“目前監管層在執行退市標準時有些把握不準,因為退市制度在設計時標準不夠明確,需要明確細化這些指標。”李曙光表示。
另外,李曙光還指出:“現在一些地方政府為挽救退市企業在拼命想辦法,監管層下一步在完善退市制度之時應該改善這種情況,要發揮競爭市場機制的功效和作用。”
事實上,證監會在元旦期間對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2052號建議《關于嚴格執行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建議》的答復中,也明確指出下一步退市改革將分四步進行:加強信息披露監管,防止財務造假,對欺詐發行、重大信息披露違法公司實施強制退市;要求中介機構勤勉盡責,切實履行好資本市場“看門人”的責任;修改完善退市標準,避免因周期波動性因素或財務操縱造成退市上市進程反復,杜絕退市風險公司“保殼”、惡炒行為,維護退市制度嚴肅性;加強交易所一線監管,嚴格執行退市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