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務管理目標觀點
1、利潤最大化
利潤最大化是西方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西方經濟學家以往都是以利潤最大化這一概念來分析和評價企業行為和業績的。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就必須講求經濟核算,加強管理,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產品成本。這些措施都有利于企業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企業整體經濟效益的提高。同時,該目標在以下方面有所欠缺:(1)沒考慮利潤實現時間和資金時間價值;比如今年100萬的利潤和10年以后的同等數量的利潤其實際價值是不可比的,10年間還會有時間價值的增加,而且這一數值會隨著貼現率的不同有所不同;(2)沒考慮風險問題;不同行業具有不同的風險,同等利潤值在不同行業中的意義也不相同,比如風險比較高的高科技企業和風險相對較小的制造業無法簡單比較;(3)可能導致企業短期財務決策傾向,影響企業長遠發展;由于利潤指標通常按年計算,因此,企業決策也往往會服務于年度指標的完成或實現。
2、股東財富最大化
股東財富最大化指通過財務上的合理經營,為股東帶來最多的財富。當股票數量一定時,股東財富是由其股票價格決定的。與利潤最大化相比,該指標有些改進,主要是它考慮了風險因素,因為通常股價會對風險作出較敏感反映;另外該指標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企業追求短期行為,因為預計未來的利潤同樣會對股價產生重要影響。同時,這一目標也存在一些缺點:(1)通常只適用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難于應用,因其股價無法向上市公司股價一樣隨時準確獲得;(2)股價受眾多因素影響,特別是有些企業外的因素、有些還可能是非正常因素,不能完全準確反映企業財務管理狀況,如有的上市公司處于破產的邊緣,其股票可能還在走紅;(3)它強調的更多的是股東利益而對其他關系人的利益重視不夠。
3、企業價值最大化
傳統上,人們都認為股東承擔了企業全部剩余風險,也應享受全部的經營收益。而職工或債權人處于相對次要的地位,在財務管理的目標設定中往往被忽視。事實上,現代企業是多邊契約關系的總和,股東、債權人、職工以及企業上下游關系人都會承擔一定的風險。他們利益的滿足和實現也都會對企業產生影響,因此應全面考慮。企業價值最大化也就是在這一思路上提出來的。這一目標認為企業各個集團或關系人的目標都可以在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和企業總價值的不斷增長中得以體現。該目標存在的一個最大難點是如何計量的問題,就目前實踐來看,其計量很難做到準確和規范。
4、企業資本可持續有效增值
這一目標是近年來逐步被提出和重視的,其核心是要保證資本的有效增值。該目標認為,資本可持續有效增值能較好體現財務管理的綜合目標與效果,同時也是財務管理目標的回歸。因為財務管理最終要落實在資金的管理,資本的持續的、有效的增加直接體現財務管理的效果。企業資本可持續有效增值計量時可以用“所有者權益有效報酬率=資產報酬率×有效增值乘數×資金有效回收率”這一關系式,這一計量過程對資金結構、資金回收以及資金使用都有所考慮,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虛假利潤和短期效應問題。許多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從長遠觀點看,企業長期追求資本可持續有效增值對企業、對社會均有好處。但同時,也有許多學者認為該指標的科學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財務管理環境
從前面的評價中可以看到,目前存在的關于財務管理目標的各種觀點其側重點各有不同,互有長短。我們無法簡單評價某一觀點是絕對科學和完善的。但即使存在這樣的觀點,也無法保證其適用于任何一個企業,因每一觀點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其存在和使用也有特定要求。同時,不同國家、不同企業面臨的財務管理環境也是千差萬別。因此,對各個企業的財務管理的目標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要求完全一致。就是同一企業,由于其財務活動涉及不同利益主體和多個關系人,其財務管理的目標也不一定是唯一的。筆者認為,對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來說,關鍵的是在企業整體方向明確后,分析企業具體的財務管理環境,找出適合企業的目標,進一步有效發揮其指導作用,這樣才可能為企業整體目標的實現提供有益幫助。
在比較了財務管理各目標的特點后,企業應就其財務管理環境作進一步分析。從與財務管理目標相關的角度出發,對企業財務管理環境的分析可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
1、企業整體目標
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是企業整體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它要服從于企業的整體目標。雖然通常企業的目標都可以簡單歸納為生存、發展、獲利,但具體到每個企業還是有所不同。比如有些企業注重長期發展和戰略規劃,有些企業眼前的問題重于未來的發展,有些企業經營尚未穩定。同時,不同規模的企業發展目標也不盡相同,這些都應在設定財務管理目標時充分考慮。
2、企業經營環境
企業處于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行業、不同性質甚至不同的地域,對財務管理的目標也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比如剛剛起步的企業與處于鼎盛期的制造業與房地產業、東西部企業、大型與小型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等,具體環境的不同都會影響具體目標的設定,而這些比去選擇一個更科學完善的財務管理目標更有現實意義。
3、企業關系集團
現代企業更多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的內外部關系人、上下游關系人、直接或間接關系人都會顯得越來越重要。某一方關系人的被忽略都可能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比如,幾年前的天橋商場風波,由于管理當局更多從股東角度出發,職工利益被忽視,引發了十幾天的靜坐和幾百萬元的損失。同樣,財務管理的主要對象——資金的直接關系人即債權或債務人與企業的關系也愈發密切。這些關系的處理對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設定和實現也非常重要。
4、財務管理在企業中的作用
作為企業管理的一個分支,財務管理的作用不應被夸大。它應該是以資金及流轉為管理的主要內容,不能要求其肩負太多重任,而更多的任務應由企業整體來完成的,同時財務管理的目標需要各方協調才能完成。這就要求目標確定時要充分考慮客觀的企業整體管理水平。
因此,由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對財務管理目標的關注,沒有必要僅僅停留在目標本身。就目標論目標,更多的要考慮企業的具體環境,根據不同企業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的確定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這對企業的財務管理更為重要和更具現實意義。
三、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與實現
就我國企業而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財務管理行為作為協調有關各方經濟利益的一種方式,要求為之服務的對象正呈現出多元化格局。企業為了實現其生存、發展和獲利之目標,就要求其財務管理完成籌措資金、有效使用和合理分配資金之重任,而這一任務的完成與企業各方利益集團緊密聯系;充分考慮各利益集團的利益,結合企業的具體財務管理環境,選擇某一種適當的目標指標,并在這一基本目標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將有助于真正實現財務管理的職能。
從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目標不同,特點不同。比如利潤最大化,它出現得較早,可能缺陷也最多,但它有一個最大優點——簡單直觀,因此,對一些小型企業來說,它的實用性遠遠高于其他;股東財富最大化對正常經營情況下的上市公司來說,使用起來也比較方便,盡管我國的股票市場尚不完善,但基本規范已經建立。企業價值最大化考慮比較全面,但量化有難度,因此,使用起來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這一考慮思路仍可以被借鑒。企業資本可持續有效增值這一指標對管理達到一定水平的較大規模和發展較成熟的企業意義比較重大,它能落腳于財務管理工作上,同時在各方工作的協調下可以實現對資金的最有效管理。所以,根據企業具體情況可以選擇不同的財務管理目標。
當企業確定基本目標之后,后續的工作將更為重要,因為這些才是目標實現的根本保障。那就是要進一步設定分部目標。
不管整體目標有何不同,通常財務管理的工作被分為四部分:籌資、投資、利潤分配、營運資金的管理。對每一具體內容的管理效果直接影響總目標的實現。一般而言,企業財務管理的分部目標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籌資目標要求在滿足生產經營需要的前提下,不斷降低資金成本和財務風險;投資目標追求提高投資報酬,降低投資風險;營運資金管理目標強調合理使用資金,加速資金周轉,提高資金利用率;利潤管理目標定位于提高利潤率水平,合理分配企業利潤。只有在各分部目標能較好地落實和實現的基礎上,總體目標才能得以實現,因此,在關注總體目標的選擇上,進一步關注分部目標的落實將是財務管理職能的重要手段。而分部目標的實現更多依賴于財務及管理部門的管理意識和能力,所以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水平是任何目標實現的根本所在。
對財務管理目標的討論,本文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目前有許多相關論述都將注意力集中于對目標本身的評價,筆者認為:根據企業自身特點選擇出適合的目標,關注企業整體管理水平對目標的影響,從基層或分部目標抓起,這應該是討論和確定財務管理目標的真正意義所在,因為再好的理論也要求與實踐更好的結合和合理的應用,其深刻意義才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