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內部審計和內部審計運行機制
企業內部審計是由企業單位內部設立的專門機構和人員,通過對企業單位內部各種業務和內部控制進行獨立的審查和評價,確定其有關經濟資料的真實性和正確性、業務活動的合規性和效益性、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其目的在于健全內部控制,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內部審計運行機制是指內部審計各要素之間彼此依存、有機結合和自動調節所形成的內在關聯和運行方式。從理論上講,內部審計運行機制是內部審計活動規律的內在表現,是內部審計體制存在并發揮作用的依據。也就是說,企業內部審計的效果好壞主要取決于內部審計的運行機制。因此,內部審計和內部審計運行機制往往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具體說來,建立內部審計運行機制的必要性在于:
1.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充分享有生產經營的自主權,是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成為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企業法人。強化企業自我約束機制是實現企業自主經營的保證,是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的內在要求。而企業的內部審計是企業自我約束機制的重要內容,加強內部審計監督可以促使企業各部門受托經濟責任的履行,可以對企業各部門各單位受托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有效監督,可以避免發生管理失控、核算不實、資產流失、違法亂紀等問題的發生。
2.是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制的客觀要求。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行為要通過法律、法規進行規范。企業及其各部門的一切經營活動都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經營范圍的不斷拓寬,分支機構越來越多,經營地點的分散,企業進行管理控制的跨度和難度也就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強化執法監督尤為必要。內部審計可以通過評價企業及各部門受托經濟責任履行情況,迅速向領號反映,及時進行查處。同時,實行內部審計可以健全對企業內部受托經濟責任履行情況的約束,使企業備部門在依法合規的基礎上健康發展。
3.是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的客觀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客觀規律,迫使企業管理當局去研究市場形勢,了解市場需求,積極采取措施,向加強管理要效益,向先進生產技術要效益,向調整產品結構要效益,生產更多更好的產品以適應市場的需要。這時,企業各部門對企業管理當局所承擔的受托經濟責任內容不斷擴大。而企業內部審計可以通過對企業所屬單位的經濟效益審計,促使各單位理全內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改進生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挖掘內部潛力,更好地履行經濟效益的受托經濟責任。
二、我國企業內部審計運行機制建立和運行中的問題及分析
內部審計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企業深化變革 ,為企業的發展壯大起到了激勵作用。但在發展進程中日益暴露出一系列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1、從總體上看,企業內部審計還沒有真正成為企業的內在需要。—些企業雖設置了內部審計機構,配備了必要的審計人員.但內部審計制度不健全,任務不經常,業務不規范,因而內部審計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的領導對開展企業內部審計的必要性缺乏全面的認識,對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不夠重視,只要一精簡或合并機構,內部審計機構便首當其沖。因此,從整體上看,企業內部審計還沒有真正成為大多數企業的內在需求。
2、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不合理,隸屬關系不清,獨立性和權威性不強。目前我國企業設立了健全的內部審計機構的為數相對不多,有的企業雖然設立了內部審計機構,但很不健全,還有少數單位沒有設立內部審計機構。在已設立內部審計機構的單位中,只有一半左右的內部審計機構是由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領導,其他的或是由副總主管,或是由財務總監主管,內部審計的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審計獨立性較弱,權威性不夠,審計權限受約束,其監督制度形同虛設,導致隸屬關系不清,監督不力。
3、內部審計人員配備不全,素質較低,后續教育滯后,難以勝任內部審計工作。根據《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內部審計標準說明》規定,內部審計師應具備財務、會計、企業管理、統計、計算機、概率、線性規劃、審計、工程、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識,以保證執業質量。而目前我國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素質偏低,有會計、審計和管理知識的專業人員較少,有的只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識,更有甚者對審計業務一竅不通,難以深層次的發現問題。
4、重視服務監督,輕視服務機制。在當前新形勢下,內部審計運行的目的是在于它能夠為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完善內部控制制度、遵守財經紀律、提高經濟效益服務。內審機構是適應企業的內在需要設立的,內部審計人員應根據企業目標,圍繞企業的生產經營履行監督職責,更好的為企業服務。但大部分人輕視服務機制,這就失去了建立內部審計機構的意義。
5、提倡企業內部審計以經濟效益審計為重點,難以滿足企業實際的需要。雖然從國外內部審計發展趨勢看,內部審計領域從查錯防弊擴大到改進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方而來,但我國的內部審計還處在初始階段,目前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現象較為嚴重,還不能滿足企業實際的需要。內部財務審計是進行經濟效益審計的基礎,只有內部財務審計搞好了,才有可能開展經濟效益審計。隨著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發展,從長遠看,應以經濟效益審計為重點,以達到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這一企業內部審計的宗旨和最終目標。
三、建立、完善我國企業內部審計運行機制的思路和對策
1、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內部審計模式。在國際上,內部審計機構的隸屬關系大體上可分為三種類型:(1)受本單位總會計師或主管財務的副總裁領導;(2)受本單位總裁或總經理領導;(3)受本單位董事會領導。從審計的獨立性、有效性來講,領導層次愈高,愈有保障。我國企業內部審計制度建立較晚,在借鑒國外經驗方面不盡一致,出現了以下幾種模式:由董事會領導的組織模式、由監事會領導的組織模式、由總經理領導的組織模式和由總經濟師領導的組織模式。這幾種組織模式各有利弊。比較而言,董事會領導模式,由于它的領導層次較少,地位超脫,相對獨立性最強。因此,這種模式應是現代企業中內部審計機構模式的最佳選擇。
2、轉變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觀念和工作方式。我國現行企業內部審計的任務仍然是查錯防弊和評價分支機構受托經濟責任履行的情況。而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為了查出問題,有時會站在與被審計部門對立的立場上進行審計工作,這不利于內部審計作用的充分發揮。而現代內部審計方式的精髓則是參與性審計,即在整個審計過程中努力與被審人員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與他們討論審計目標、審計計劃和審查中發現的問題,征求他們的意見,共同分析錯誤和問題的實際及潛在影響并探討改進的可行性和應采取的措施,從而充當經營管理人員加強內部控制、改善經營管理、實現企業經營目標的熱心顧問和有力助手。因此,廣大內部審計人員應轉變觀念和工作方式,不僅要善于發現問題,更要善于提出改進工作的建議,時刻注重為企業管理當局服務,當好他們的參謀和助手,做到彼此目標一致、利益與共,使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充分發揮企業內部審計的積極作用。
3、合理確定內部審計工作范圍,保證企業正常高效運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內容很多,如定期進行財務收支審計;開展資金使用效果審計;對經濟合同的合法性、合規性和效益性進行審計;有計劃、有重點地檢查分析企業所屬各單位、各專業、各環節的經濟效益情況,并提出可行性的意見和建議,促進企業內部管理;對企業各經營層次的經營領導者進行定期考核或離任審計;參與經營決策,對重要的經濟活動和投資決策提供參謀;定期開展經營風險導向型審計等。只有明確審計工作范圍,做好上述工作,才能保證企業正常運營,實現企業經營目標。
4、革新審計方法和手段。審計部門則應當進一步開發和利用審計軟件,加大計算機輔助審計的比重。一方面,通過開發和利用風險評估、內部控制狀況評價、業務數據分析及標準化的審計底稿等專門的審計軟件,使風險評估、數據分析等一系列審計操作實現自動化,提高現場審計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實行非現場審計與現場審計監督的有效結合,實施對審計對象的連續、動態監控,以保證審計監督的及時性。利用計算機和網絡這些手段,建立計算機審計的有效平臺,如在企業內部網嵌入審計程序,使計算機能對一些敏感和重要環節實施監控的情況自動記入審計文件,或者利用計算機和網絡實施遠程實時審計,對所有項目進行跟蹤審計。
5、配備具有專業知識的德才兼備的內部審計人員。內部審計工作作為一項政策性、業務性都較強的工作,它要求內部審計人員不僅要有豐富的審計、會計和管理知識,而且還要有較強的政策觀念;不僅要懂得本行業的管理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不僅要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水平,能秉公辦事,敢于堅持原則,不徹私情,而且要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和專業技能;不僅能從事財務審計工作,而且還能從事經濟效益審計工作;同時對工程技術也應有所了解和知曉,應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對企業存在的問題明察秋毫,并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措施。因此,企業必須按照審計要求選拔配備審計人員。同時,還應建立完善內部審計人員的后續教育制度,加大對現有內部審計人員的學習 和后續教育,并進行不斷的考核,以保證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