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它主要應對什么呢?假設外面的風險太厲害了,風險波動空間太大了,你把整個企業放到一個靜態的閉環回路上搞不定,所以出現了半動態,半開放的經營環,一方面根據風險來建立控制體系,一方面風險不斷地涌入,有些來不及對它進行事后處理了,事中處理都來不及,那就是成了一個隨機應變的組織,所以有些固定的,把它內控化,然后變動的風險管理化。
對風險的理解使得我們對發展多了一個維度。客觀地說,過去我們做戰略的時候,老是想著怎么回事呢,老是想把變化固定化,通過對預測,通過假設,通過長期的遠見,使得企業雖然世界在變,而我們公司走的是一條穩定的,以不變應萬變的路,這種戰略思考就是,這種思想本身就是錯的,因為世界本質上是不確定性的,高度不確定。所以風險管理給了我們一個思考什么呢?有一部分風險我們可以用固定的東西來處理,強化戰略的可達成性,戰略環境的穩定性,積極營造一種穩定的環境,相對穩定的環境,但是企業畢竟有一些不確定的東西,對這些不確定的東西要積極應對,就出現了一手固定,一手變化,一半固化,一半動態的這樣一種新型管理,可以說風險的出現,風險管理體系的搭建,使整個企業對發展的理解,上升到一個很高的高度,傳統上企業就是外部變,我內部剛,以剛克柔,以不變應萬變。但現在企業出現了其中一半是剛的,另外一半是動態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就是隨機的。就是一半是正式組織,一半是非正式組織,一半是 戰略管理 ,一半是風險管理,一半是長期政策,一半是抓機遇,就這樣一種發展模式,這個可以說事實上給了企業非常好的發展思路,以后的組織一定是這樣的。比如說英特爾,一面是強大的產業控制,英特爾事實上因為它可以塑造一個規律,它的對于產業的影響力已經到達了,對它來講基本上是一馬平川的,不確定性可以被它轉化為確定,但是另外一方面,英特爾有100多億美金的 風險投資 公司,他整個資金有100多億美金,投一些和英特爾幾乎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其實你看,他做確定的,他看得見的芯片產業,因為他對它太確定了,但是他知道世界是多變的,所以他就發一些歪財,這就是典型的被風險管理改造過的戰略,等于一個人神經分裂了,有兩元,這樣一種發展模式,這是很難理解,但是又很正常的一種發展。
風險管理使我們通過專門研究風險,和風險跳舞,研究風險,打量風險,深入風險,和風險交朋友,然后使得風險成為經營的自然壟斷條件。什么是成為經營的自然壟斷條件呢?就是因為我更熟悉風險,所以我能從風險里掙到錢,風險本身成為一個壁壘,你害怕風險,而我喜歡風險,我不僅喜歡風險,而且能從風險里掙到錢,不僅如此,我在與風險打交道的過程中,還可以繼續使我的風險處理能力提高,這是馬太效應,窮者越窮,富者越富,越愿意和風險打交道,越對風險有了解,越能夠處理風險,駕馭風險和風險理財,越不愿意和風險打交道,越厭惡風險,而慢慢地就會發現,為什么我們說大企業,都喜歡掙有一定門檻的錢呢,因為任何企業都能進去,無門檻無壁壘的行業,最終按馬克思所說的,利潤就會趨向于平均化,只有有一定壁壘的經營門類或產業,最終才可以實現高利潤,風險就成為另外一個壟斷條件。有些也沒有政策,中央也不保護,但是僅僅因為有風險,所以很多人不來搶,你專門經營這種事情,所以搞得你很高利潤。
風險管理使得我們可以獲得額外的控制權。告訴子公司或者合資公司,本來已經授權給他了,500萬以下投資你自己投,那么500萬以下我們就失控了,但是我們現在投資,今年重點要管的風險,10萬以上我們就要上報風險管理委員會,這樣等于變相收了權,把以前很多收不上來的,收上來了,全面控制是這個概念。
另外風險管理體系,能夠使大型企業的決策起到怎樣的變化呢?因為大型企業的決策,一般是黨組會決策,是要求集體決策,而這些領導人們,如果對這個事把握不準的時候,寧可拖一拖,一拖就貽誤戰機了,但是讓這些領導人們在風險不確定的情況下,貿然簽字,也不吻合他們的利益,所以有了風險管理以后,至少他們可以免罪了,就敢大膽地簽字了,走風險程序,和內控是一個概念,而且更活泛,因為風險管理還把動態風險都評估了,只要風險管理部出具意見了以后,那么最后風險管理部要負法律責任。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無論從戰略還是 管控 來看,風險管理都有其重要的意義。其實,風險管理的一個更為巨大意義還在于它是新時代下,打造百年基業的基石。過去我們認為,一個企業的業務好,管理好,就可以活百年,我們發現這個認識是偏頗的,業務好,管理好,不足以使這個企業活百年,惟有風險管理好,才可以使它活百年。純粹靠著業務,你沖不過百年,因為在這個百年里面,產業會轉型,消費方式會轉型,各種方式都會轉型,你如果沒有足夠的應變能力的話,哪怕你產品好、戰略好,都不足以活百年。因此,企業風險管理把一切的外部的風險,以靈敏的嗅覺,強大的應對和動態的及時管理,以及措施得力的事后處理進行管理,才有可能給一個戰略保駕護航,使你的戰略長期成功。IBM在80年代末要破產,如此成功的一個企業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危機,實際上歷史上看來,很多大國際型公司都曾經面臨過,即使在全盛時期,隨后立即發生了非常令人遺憾的問題,這是常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