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智慧的解讀
財務智慧是一種十分專業化的企業管理智慧,通常蘊含于企業的戰略創新、戰略執行與業務運行之中,往往被人簡單理解為公司日常的財務數據簿記,財務知識的掌握和財務技術的擁有,風輕云淡布滿數字的財務賬冊與報表似乎就等同于財務智慧的終極表達。但事實并非如此,財務智慧是現代企業智慧量級中更為厚重的能力變量,它是企業管理團隊洞悉財務本質,掌握企業發展規律,運用財務知識、經驗、方法、技術和資源,有效地解決企業資源整合、資產運作、價值創造、制度創新、盈利持續等重大問題的專業實力與能力。企業財務智慧的數量與質量及其發醇程度,影響并決定著企業的成本控制能力、資產運營效率、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的不同狀態,并最終決定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生存能力。
財務智慧與財務知識關聯密切但又很不相同。財務知識是通用的,是財務技術和財務準則程式化的表達,可以從院校的課堂上和財務的書本上學到求得,是一種技能而不是智慧。所以有人說“知識不是力量,智慧才是力量”。財務智慧是在財務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個人的聰穎才智與財務知識及組織資源充分融合的產物,是在財務實戰中不斷探索與積淀,在財務閱歷中不斷熔煉與打造而形成的一套治企理財之道。
企業管理團隊是財務智慧的主體,不論是CEO、CFO和市場高管,人人都應當而且都會擁有一定的財務智慧,這是從事商業活動的“本能智慧”。智慧主體的聰明度、事業心、責任感、學習力、思考力和悟性,是財務智慧積累的主觀條件。管理團隊只有對本企業生存與發展殫精竭慮,用心體察,準確定位,厘清優劣勢,明確風險與收益之辯證關系,不斷提高財務素養,不謀求“說了算”而注重“做的對”,才能不斷定型財務智慧、升華財務管控能力。
企業財務運行的內外部環境是“客體”,是財務智慧形成的“熔爐”。企業財務實踐的復雜性、業務的多樣性、營利的艱巨性和財資的豐富性,均是財務智慧的厚實根基和土壤。離開職業環境的實際與實戰,離開財務事件的時勢與空間,財務智慧就會成為無水之源、無薪之火。上述的主客觀充分統一,是財務智慧升華的根本條件,是時勢與英雄的擁抱和烈火與真金的親和。
所有的財務智慧,都是企業高管及其團隊在不斷解決本企業復雜財務問題的實踐活動中礪煉而成的,是入世經事之道而不是空洞理論。因此財務智慧具有獨有性,源于個人心智,生于經營實戰,凝為經驗與能力,是帶有“know—how”性質的隱形知識產權。
企業財智的凸點
人的智慧是分層的,包括精明、聰明、高明和英明四個層次。商業機構的智能程度也可以做此類劃分。處于精明和聰明層次的企業財智,能夠做到簿記清晰、核算準確、收支規范、匯算及時、資金平衡、企業權益的財務維護和企業業務的財務支持。但這些智慧焦點只是維持企業財務平穩運轉的“度時”能力,而不是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謀勢”能力。好的商業機構擁有的謀勢能力,居于財務智慧的高端層面,是一種超常能力而不是平常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五個層面:
(1)整合財務資源的智慧
財務資源既屬于企業的短缺資源又屬于企業的核心資源要素。以必要的成本對價整合企業發展的約束性資源,必須擁有十分強大的智慧能力。企業發展的約束情境已由市場約束向資源與市場雙重約束轉變。拓展資源的機遇把握與方式創新時時都在考驗財務團隊的審時度勢與精準測算。一是不斷提高獲取運營現金流的能力,這是財資的核心源泉;二是有效地使用債務杠桿,獲取債務現金流的能力,形成較低的債務成本,較高的債務收入;三是有針對性地進行股權融資,使股權融資推進本企業的治理提升和資產證券化率;四是資產變現能力,經營效率不高的資產轉換成運營急需的現金,這不是簡單的資產處置,之前要進行必要的資產整合。
(2)制度創新與流程再造的智慧
一個大型商業組織,財務制度與財務流程是有序經營、有效經營的重要保障。好的財務制度可以規劃企業集團內的各種財務活動,確保財務資源按組織目標進行有效配置,使財務數據處于規范化的可控在控狀態。這是基于公司章程和會計準則下的企業“財務憲法”,是企業多年的財務智慧積累的集中體現。財務流程是使財務憲法由規范空間向現實空間轉換的技術保障。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企業內部財務智慧流程化是財務執行力提高的長治久安之術。一位從事多年財務管控的CFO曾這樣描述流程的作用:“好的流程是很多聰明人管理智慧的結果,流程可以幫助企業制定好的游戲規則,避開人治的陷阱,”由此形成的財務軟件更具有上述規范作用。
(3)資產運作的智慧
筆者曾在《饑渴的企業》一書中主張,企業管理的本質是資產管理,企業效率的核心是資產效率。財務智慧與資產運營效率息息相關。基于運營管理或股權融資進行的資產平臺的設計以及其后的資產整合和資產剝離的計劃 ,都是企業資產價值實現的財務智慧的集中運用。企業并購行為已經成為企業資產重組和規模擴張的常態,但并購過程中的財務判斷、資產定價談判,交易時的融資支持和重組后的業務與財務整合,若缺乏卓越的財務智慧,資產并購的成功率就會大大降低,甚至會走向失敗,還會成為侵蝕企業存量資產效率的“毒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