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煙,80%是稅。”民間有這樣一種說法。
煙草業最大頭的消費稅稅率上調后,預計將為國庫帶來600億左右的稅收。這相當于去年全年稅收的1%。財政部和國稅總局的文件也明言,此舉是“為了適當增加財政收入,完善煙產品消費稅”。
一位煙草公司財務科科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假如一包煙的生產成本是100元(包括原材料、人工),此次加稅后,按甲類香煙56%的消費稅率來算,加上消費稅56元,這包煙的最低出廠價就是156元,還有增值稅156×17%=26.52元,流轉稅(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26.52×(7%+3%)=2.652元。煙廠要納的稅就是85.2元。
這包煙調撥到煙草公司,進行批發銷售。商業公司至少要加價15%的利潤。因此,在商業環節,它要上的增值稅為(156+156×15%)×17%=30.5元,流轉稅為3.05元。此次稅率調整,卷煙批發環節首次被征以5%的消費稅,這包煙還要上一次消費稅8.97元。
從出廠到批發,不包括采購煙葉的稅在內,這包煙納稅127.72元。但這只是理論上的算法,上述人士稱,如果是省市的煙草公司,在批發給區縣煙草公司時,同樣還要層層加稅。年終,這包煙還要攤上有利潤的商業公司的企業所得稅。生產成本加上這些稅,才是這包煙到零售客戶的價格。“一般來說,等零售戶加價10%左右到消費者手里,這包煙已賣到兩百多塊了。”他說。
“為了適當增加財政收入,完善煙產品消費稅。”這是這次上調煙草消費稅文件中的表述。
國家煙草專賣局要求,這次加稅,不把價格轉嫁到消費者頭上,而是內部自行消化。“煙草業油膩大,這次不過是把部分利潤轉為了稅收,對員工的收入分配也不會造成什么影響。”一內部人士稱。
預計增加的600億元煙稅如何通過內部消化?煙草業利潤減少帶來的中央和地方利益分配矛盾如何解決?這不僅關系到煙草行業格局的變化,更關系在中國,“煙財政”占較大比例的財稅體制里,中央和地方的平衡術。
遏制“天價煙”
三峽卷煙廠雪茄分廠辦公室主任許戈倫這幾天正忙著補稅,新的消費稅率執行后,廠里生產的5塊錢以下的機制雪茄已經限產了。
三峽卷煙廠隸屬武煙集團,是全國最大的雪茄生產企業之一,去年,其生產的手卷雪茄200萬支,占據了國產高檔雪茄的最大份額,實現銷售收入9000萬元,上繳稅金3000萬元,首次實現盈利。
“按新稅制,機制雪茄要虧損。”6月20日,許戈倫在電話里告訴記者,加了稅后,要賣到七八元一包才有利潤,但這價格不能隨便漲上去。
許指的是從5月1日起,雪茄煙的消費稅率調整為36%,原來只有25%。
“這樣一來,調撥價在5塊以上的雪茄勉強可以盈利。企業只有靠降低原材料消耗、內部挖潛來過冬。“許說,算下來,今年企業至少減少100萬元的利潤。本來中國雪茄煙市場就待培育,這下廠家的壓力更大了。
除了雪茄煙整體稅賦增加,中國大多數農民吸的低檔煙日子也更加難過。
大豐收是幾家煙廠共享的一個低檔煙品牌。消費稅率和雪茄煙一樣,比原來提高了6%。算下來,單箱稅賦增加了208元。
由于單箱利潤低,不少廠家往往是為了完成任務才接低檔煙的活兒,但最大的煙民群體恰恰于此。為此,國家往往不得不“倒貼錢”鼓勵煙廠生產低檔煙。
于是,一個悖論產生:如果國家加稅,是希望拿走更多低檔煙和產量很小的雪茄煙的利潤,隨后更大金額的補貼豈不形成惡性循環?
高檔煙,包括“天價煙”,才是這次真正的納稅大戶。
按新的消費稅政策,甲乙類煙標準重新調整:每條調撥價在70元以上的煙才算甲類煙,按最高56%的消費稅率來征收,比原來提高了11%;調撥價在70塊錢以下為乙類煙,比原來提高6%。原來甲乙類煙劃分標準是50元。
國家煙草專賣局規定,調撥價在70元/條以上的煙稱為一類煙,進到零售市場,價格通常已到100元以上,被人們習慣稱為高檔煙。
“以湖南中煙為例,這次加稅貢獻最大的是芙蓉王和白沙(和天下)。按新的劃分標準,它們被調為高檔煙,稅率調高了。芙蓉王光每年的增值稅有100多億元,消費稅最少也有好幾億元。至于其他20多個規格,調撥價大都下調,貢獻的利潤并不大。”6月25日,湖南常德市國稅局流轉稅科長周文鋒告訴本報記者。
“天價煙”則以價格昂貴而得名。去年開始,不少超高檔煙驚現市場。泰山(儒風)、云煙(軟禮印象)、典藏金圣、境界玉溪等,零售價都在1000元/條上下浮動。黃鶴樓1800元/條,紅河道甚至達到2300元/條!
業內人士稱,從去年下半年起,國家局將所有國產卷煙的批發價格調整到900元/條以下,嚴令禁止千元煙出現。然后,再通過這次消費稅變革 ,苛以重稅。
“去年,全國煙草稅利比2007年增加600多億元,主要來源于中高檔煙的高利潤。在天價煙的消費方式中,又以禮品煙居多。今年,國家財政減少的情況下,擠掉這些煙的利潤,也是合情合理。”業內人士評價。
擠占商業公司利潤
暴利在高檔煙。但在煙草的鏈條上,一包煙最大的利潤由哪個環節取得?答案是煙草商業公司。
“你聽說過生產煙的有比賣煙的富嗎?”一位省級煙草專賣局的處長反問道。
來自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2008年湖南卷煙工業利潤40億元,商業利潤是48億元左右。就全國來說,2008年全國煙草商業利潤是工業利潤的1.6倍。今年1-4月,全國省級煙草工業企業中,有的出現利潤負增長,但全國煙草商業企業除廣東和深圳外,利潤增幅都在兩位數以上。
賣煙的為何比產煙的有錢?
煙草工業有著先天的“不足”。新華社首席煙草經濟分析師徐云波說,稅賦最大的一塊消費稅在工廠就征了。煙廠是“毛多肉少”,稅利中近3/4都是稅金,而商業企業是“毛少肉多”,超過3/4是利潤。
除了稅上得少,商業公司還有著比煙廠更豐厚的毛利。“商業公司進的煙有利潤才賣,可工業公司要執行國家生產計劃,哪怕不賺錢的煙也要賣。比如低檔煙,廠家生產一箱煙可能才賺100多元錢,出廠價還不夠上稅,但商業公司是加價賣,再怎么也有利潤。”前述處長說,批發毛利最高可達50%。
除了明的,還有暗的。專賣體制下,煙廠往往要給煙草公司很多好處,比如促銷費、補點費、打假費等,這就是行業“潛規則"。
這次加稅,國家意在擠占煙草商業公司的利潤。
消費稅首次向流通環節開刀。國家按批發卷煙銷售額(不含增值稅)的5%計征消費稅。
降低批發毛利率。一條中華煙(硬),原來商業公司的進價是187.2元,批發價高達360元!現在,按國家下發的有關通知,中華煙的批發毛利率調低到34%。中華煙(硬)/條含稅調撥價提高到237.6元。這樣一來,商業公司賣一條中華煙(硬)的毛利減少了50.4元,中華煙(軟)則每條少賺122元。
重慶市煙草公司銷售公司副經理劉文彥告訴記者,今年該市商業系統估計減少利潤5-6億元,上繳稅金是去年的兩倍。
從全國來看,煙草商業公司利潤跳水后,僅這項,可以讓國家一年可從煙草商業公司多收200億元左右的稅。
對煙草業加稅這開了一個好頭。對壟斷性質的商業公司,比如電信、電力、石油等行業,往往比生產環節利潤更高,應借征消費稅來進行結構調整,利益重新分配,為國家財政多做貢獻。
中央地方平衡術
一包煙在工廠和商業公司先后納稅后,最終的利益如何在中央和地方分配,卻是一大難題。
消費稅屬于中央稅種,通過國稅部門統一征收后全部上繳國庫。由于消費稅主要由煙草系統的利潤轉化而成。消費稅增加,意味著利潤減少了,企業所得稅也跟著減少,而企業所得稅是中央和地方共享稅種。這將直接影響到地稅利益。
消費稅不得不加征。國家稅收排行榜“油煙味”一直很重。“整個煙草行業擁有5000億資產和6000萬從業人員,每年給國家貢獻近1/10的財政收入。”中國社科院工經所陳樹勛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國家財政增長下降,提高煙酒這樣的高利潤行業來補缺。
但對于一些依賴煙草的地方政府來說,這是需要面對的難題。由于煙草增值空間大,不少省份和地區形成了“煙財政”。如云南,煙草稅利一度占其財政收入的70%左右。
云南中煙工業公司辦公室晏江告訴記者,去年,云南煙草共實現工商稅利760億元,占省財政的40%,仍是第一大支柱產業。記者在云南采訪得知,每個地市州都有分管煙草的副職,“煙縣長”是基層搶得最厲害的“寶座”。
在當地流傳的笑話是,云南省國稅局的官員日子也比別處好過,幾個大煙廠的稅一下就征了,不像有些行業,征100元的稅,要耗費很大的征稅成本。
1997年亞洲金融(2.37,-0.03,-1.25%)危機時,國家向“煙口袋”伸手時,云南省政府就深感壓力之大。
這次煙草業增加消費稅率,如何做到中央增收,地方不減收?這也是需要考量的平衡術。
云南省國稅局的消息說,這次加稅,云南省大體將增加22億元的消費稅,全部上繳中央。由于利潤減少,少征企業所得稅5億元,減少增值稅8000萬元。按照企業所得稅中央和地方60%:40%,增值稅75%:25%的分享比例,云南將減少近2.3億元稅收。
“地方利益可以通過兩種辦法來保證。一是財政轉移支付。2002年前,云南省每年的煙草稅收通過‘兩稅’(消費稅和增值稅)上劃中央,貢獻大于中央返還的收益。近兩年,云南基本‘兩稅’上交多少,中央又撥回多少。”6月28日,云南財經大學財稅研究所所長張麗華告訴本報記者。
“二是通過產業政策爭項目,錢又回來了。”張麗華說。
湖南常德市國稅局流轉稅科長周文鋒則告訴記者, 5月1日至6月15日,常德市煙草公司入庫消費稅1258萬元,預計全年1.4億元,全省煙草商業系統增加消費稅在15億元左右。“國稅局領導說,中央會用補貼把地方減少的稅收補足。”
“但是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博弈始終存在。”張麗華說,1994年國家實行分稅制取代了財政包干制,稅收立法權和決策權集中在中央,在利益分配上,中央占優勢,地方處于弱勢。
“比如這次消費稅的加征,要不要人大通過?中央正把財力一步步上收,地方仍然非常缺錢。盡管下一步財稅體制變革 提到,地方稅收體系的主要稅種可能是財產稅或物業稅,但征收非常復雜。”張麗華表示。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蘇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關于消費稅目前中國還沒有立法,只有1994年國務院頒發的條例,調整可以通過頒布文件解決。目前,在財政收入上,中央確實是拿大頭。中央和地方是53:47。
“但在財政支出上,解決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主要靠轉移支付來彌補。去年,中央就轉移支付了28000億元給地方,基本滿足了地方需要。”蘇明表示。
目前,整體的財稅體制變革 還沒出臺,在收入劃分上,中央收入是適當降低,還是擴大轉移支付的規模?
“要擴大地方財政收入肯定不能光靠煙草,征收物業稅和財產稅既可以增加地方稅收,又可以調節收入差距,是下一步財稅體制變革 的方向。”蘇明告訴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