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做倉庫可能一般的公司都是采取的先進先出模式或者是隨機出庫模式,但不管是何種出庫模式,都必然和貨物本身有著千絲萬縷般的聯系。如隨機出庫模式,可能企業本身的貨品在成本波動上的變化較小、無保質期或受市場因素及財務成本核算上的要求不高因素影響等。在這里就不多說了,我們直接進入主題。
原本先進先出和后進先出都是財務做賬的概念,因此也決定了倉庫出庫的先后順序,而現在大多數的企業在成本核算上為了規避這兩種模式在成本核算上的弊端采取的都是平均加權法。那么我們出庫模式和ERP系統的引進對這兩種方法的出庫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一、先進先出
這是很多企業現在在實行的,包括我現在所在的公司。它的出庫優勢我不想多談。我知道很多電商公司ERP的引進采取的是批次管理,如果說采取先進先出模式出庫,我很不贊成采用批次來進行管理。兩個字:麻煩。如果直接按照貨物入庫的時間在系統中進行關聯出庫則會省很多不必要的工作,當然這種方法需要我們的ERP的支持,而電商的ERP則大多數弱化了倉庫的很多細節上的功能。
另外,先進先出也不是萬能的。特別是紡織行業、食品行業、五金家電等行業原材料受國內外的市場影響較大,價格波動也會很大(最典型的是蘋果手機),如果采取這種模式會導致我們在一定的訂單上虧本。如紡織服裝行業某一紗線三個月前的采購價格是60元/KG,三個月后的價格是50元/kg,幾份合同上的訂單都需要這種原料,但是由于簽署的時間跨度很長,合同的單價也不一樣,這個時候如果對待每個合同所需的這種原料都采取先進先出模式那么必然會出現“虧本”,企業做賬時當月的盈利就會減少。這個時候就出現了我們要說的另一種出庫模式:后進先出。
二、后進先出
有朋友說采取何種出庫模式關鍵還是要看貨品是否“放的起”,我覺得也不無道理,終究是和貨品本身相關的。在某種程度上我也是不太贊成這種出庫方式的,畢竟在財務上這種做賬方式老早就被取代了,但特殊問題總要特殊處理,我們不能一棍子打死。那么它的弊端我就不多說,說一下優勢,因為多是在特事特辦上才用到的出庫方法。
1.強制使用庫存和預防產品跌價。我曾與一位朋友聊天時,他說由于用料與采購監管不當及訂單預測問題導致庫存偏高,老板提出將貨品實行后進先出原則同時加大對相關部門和領導的貨品采購與庫存使用考核是否可行。我未太在意,直接說老板說的應該沒錯,結果半年后在次聊起此事時,朋友說因為暫時采取了后進先出原則,采購貨品明顯降低,庫存的貨品在這半年中用料達70%(以前平均庫存用料不到20%),且由于是庫存料對工藝要求較高,工藝流程方面也出現了很大的改進。這同樣適用于我們電商(有采購的)。
2.對銷售成本的直接影響。還是回到成本上面來。筆者所在的公司由于一款衣服銷量遠超預期,之前貨品采取的是小量采購,價格較高,后來考慮到銷量較大又是低價營銷,只能自己做單生產,成本得到很大控制。在銷售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出現兩種庫存后,請問如何出庫才能最大化盈利呢?肯定是出庫自己生產的了,也就是后進先出,而之前的產品等到活動結束,價格上調出庫,則實行了雙贏。打一個比較細的比方:同一產品一次進價是100元,一次進價是50元,而此時淘寶活動賣110元一件,這個時候如把進價是100元一件的衣服賣出去,肯定是虧本的,因為還有人工費、包裝費等等一些隱含的因素在里面,如果恰好是做活動還包郵,那成本又會是怎樣呢?大量的賠本交易會直接導致本月賬面虧損,而此時采取后進先出法則可以完成避免這種情況,等價格上調至包含隱性成本在內不虧本的時候隨機出庫則任何訂單都不會虧本了。當然,還是需特別說明后進先出也只是特事特辦。
我談的這些都不是很全面和具體,篇幅有限、能力也有限,在后進先出中我想采取這種模式最多的就應該是賣水龍頭和手機數據產品、家電企業了,大家可以在發展思維去想一下。就不多說了。
整體來講,出庫的方式有很多種,沒有一種方式的出庫是一直固定不變的,需要根據各種因素進行調整。可能大家會說我談的都是和成本相關的,但是哪個公司不是為了盈利呢,并且這些出庫方式本來就是為了用于財務做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