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訪問教授、YTT利潤管理體系創建人史永翔說:“拋開溫州企業現狀的東西不談,我們可以看看中國企業遭遇谷底背后的一些因素。首先關于谷底這回事,它是周期性變化的題中之義。周期性變化是一種常態,而左右企業發展周期的因素很多,關鍵主體包括全球性環境、中國自身的經濟環境以及企業內生力。”
經濟全球化后,中國經濟的周期性變化,由計劃經濟時期政策調控的周期變得呈現市場化特征,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共振明顯變強,世界經濟一感冒,中國經濟就會打噴嚏。
中國企業自身生存能力的問題,每一次大的經濟周期、政策變化周期都會有生命力不強的企業被淘汰,這也符合生物界優勝劣汰法則。這一次周期中也有大量的中國企業遭遇淘汰,或者正在遭遇淘汰。它們突出的共同特征之一,是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視長期效益,非常急功近利;其次是投機性強,如依靠外部投入拉動不斷上新項目,借高利貸投資房地產;再次是重機會、輕能力,對產品研發、管理等內生性能力的培養很薄弱。
中國企業家缺乏財務思維管理能力
史永翔認為,中國企業和企業家普遍能力比較弱,尤其是市場研發和創新能力,所以容易崇拜偉大的故事,比如蘋果和喬布斯,后者的市場研發和產品創新能力都超強。在蘋果進入PC和手機市場之前,兩個市場的利潤都很薄,行業前景并不算好,即便是聯想這樣的大企業,其財報顯示的凈利潤率也很低,但是蘋果加入后,不僅創造了很高的利潤回報,還能從兩大市場里拿走40%多的利潤,以及將兩大行業激活。
“中國企業家還有一個非常缺乏的能力,是財務思維管理企業的能力,這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戰略上財務資源規劃不明確,比如辦一件事需要多少錢、錢從哪里來不清楚;二是企業的外部機會與內部能力無對接,比如面對一個市場機會,不細致考慮自身需要相應付出的代價;三是經營行為和盈利目標脫節,以至于企業規模和市場銷量上去了,但卻沒想到賺取利潤或現金問題。因此,中國很多企業上項目是管理者拍腦袋做決定,結果資金周轉不靈面臨危機,或者身處大的經濟谷底期卻無法獲得充裕的現金流支撐。” 史永翔說。
像溫州企業因資金斷裂深陷谷底,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輸送現金,現金為王再次被證實。而如何做到現金流充裕?史永翔認為:“首先,當然是企業日常的經營管理要做好現金流管理,收支計劃和計劃 要明確。此外,一旦有危機苗頭要抓緊收縮自己的現金流。最后,加強資產的流動性,提高現有資產的利用率以及資產可變性。”
危機到來之時其實都是有一些跡象的,很多風險預測人士會講到的跡象,如石油價格上漲、股票市場崩潰、利率急劇上漲、公司收益率曲線平平等等,史永翔表示,“所謂CPI指標以及金融導向性指標都太過宏觀,企業其實可以通過關注內部指標來探測危機前的信號,它們包括股東回報率、銷售現金量、資金周轉率。”
提高資金周轉率是很多企業普遍適用的原則,也恰好是很多中國企業缺乏的能力。一般來講,資產流動率越高的企業,其資產回報率、利潤率也越高,現金流也越充裕,所以要加快資產流動,盡可能利用經營快來做多而不是投入大來做多,比如根據訂單生產,縮短交付期;再如固定資產占比要盡可能壓縮,固定資產投資要盡可能謹慎。
真正認識自己的谷底期
當大量的溫州企業因資金鏈問題陷入谷底時,另外一些企業看到的卻是吸納人才、擴充市場、收購資本的阻力和成本都相對降低,所以,戰略明確、現金流充裕的企業甚至正揣著上10億資金等著收購。也就是說,所謂的危機、風險、谷底其實具有相對性。史永翔說:“從宏觀來講肯定是有谷底的,但從微觀來講,具體的情形下主體會因地域、行業、產業不同而感受各異。”
面對谷底的思維和行為措施,他解讀道:“從思維來講,做企業永遠要明確,活著比發展更重要;日常經營永遠要戰戰兢兢,小步快跑。谷底期企業家的應變力,主要表現為當機立斷做斬斷,比如收縮資產和市場規模,把資金更多地用于維持生存。谷底期企業家的領導力,則主要表現為勇于面對和承擔,要有勇氣認輸,并直面困難、擔當責任,逃避、硬撐都是做企業家的僥幸心態。”
“從行為措施差異來講,無論哪種產業都有市場機會,區別在于:有投機性的如房地產行業,受政策性影響很大,實業性的如傳統制造業,關鍵就是要做精運營管理。總的原則是要做好產品研發創新、市場適銷對路、財務盈利導向,也就是注重用戶需求和體驗、注重股東和現金回報。細分到不同地域、產業、行業,具體措施會因導致企業深陷谷底的直接原因不同而有別。”
比如類似溫州深陷谷底的企業,當務之急是保命,因為只有先存活下來才可能圖謀走出谷底以及后續發展。具體辦法就是獲得現金流,產品該降價的降價,資產該拋售的拋售。這個過程中,企業管理者可能不得不面對這樣的情形,那就是當初高價買入的資產目前只能以原價1/3出售,無奈、后悔但還是得這么做。
再如比亞迪,目前其最大問題是戰略失誤,包括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預期出問題,卻又盲目自信、跑得太快,缺乏長期穩健發展所需的技術支撐能力,同時還寄希望于政府,以及急功近利的短期投機心態嚴重。比亞迪的當下情形,可以說是實業家做金融最后被金融家利用,其實給中國做實業的企業家很大的警示。中國做實業的企業家苦于來錢太慢,總希望能玩金融來掙快錢,最后卻因為對金融認識不足吃虧,同樣的,還有做房地產投資之類的,這些企業最終也會為此付出沉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