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財務管理更加廣泛、深入地滲透入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通過財務分析及時揭示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風險事項,提出管理建議,日益成為財務工作中的重點內容,受到企業決策層的重視。
在實務工作中,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特別是CFO要結合實際情況關注財務分析中的一些重點方面。
關注現金流量
國內財稅政策逐步與國際接軌以及金融財稅環境不斷變化等,使得企業價值評價日漸由關注一段時期的利潤回報向關注穩定持續的現金流回報轉變。“財務管理以資金管理為核心”和“現金為王”的理念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
財務分析實務中,現金流量分析除觀察經營、投資、籌資三類現金流的凈增加額及其構成外,還需要綜合資產、負債、收支等信息,分析企業現金流管理狀況和利潤“質量”。
通常,在企業生產經營正常、投資和籌資規模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如果現金凈增加額主要來自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增加額,這一般表明企業通過經營活動將收入轉化為“真金白銀”的能力比較強,經營利潤的“質量”良好;而如果現金凈額主要是投資活動產生甚至是由處置非流動資產而增加,且不是為了調整資產結構,這可能是生產經營盈利能力削弱的表現;如果現金凈增加額主要是由籌資活動帶來,且企業不是處于成長擴張階段或大規模設備改良購置時期,這可能意味著面臨較大的財務風險。
除傳統分析方法外,“自由現金流”指標近年來得到廣泛應用。
“自由現金流”是指在經營活動產生的凈現金流量或經營利潤的基礎上加減資本性收支、付現資金(利息、稅金等)。一旦確定“自由現金流”,公司各項支出都可表示為自由現金流的一定百分比,這樣可直觀地了解企業現金流管理狀況。
關注財務與業務信息融合
財務分析需要以財務數據為基礎的財務指標支撐,而通常所使用的財務指標基礎數據來源于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等基本財務報表,根據實際對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調整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財務數據的連續性和可比性。
同時,會計報表項目作為利益相關方了解企業狀況的主要參考信息,更關注對企業整體狀況的反映和呈現。而分析工作尤其是為經營決策提供信息支持的生產經營活動分析,往往更加關注生產經營的實際成效,即剔除受會計政策變化等非經營事項的影響,反映實際經營活動的財務成果如何、真正流入流出企業的“真金白銀”情況如何。
因此,盡量將財務信息與生產業務信息建立關聯,探索將生產統計信息與財務信息深度融合,并進行量化比較,進而對財務信息變化追本溯源,發現潛在的風險事項和薄弱環節,將更有助于分析人員提出有前瞻性的、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關注指標趨勢性和階段性
通常情況下,比率分析和比較分析是財務分析最主要的方法。而通常使用的2年比較的比率分析可能會產生誤導,特別是當結果中包括了一些僅在1年中出現的好或壞的項目帶來的非經常性損益時。因此,相對而言,還要考察公司在5年甚至更長時期中的發展情況。
考察公司在5年甚至10年內的發展情況,有助于說明財務杠桿、資產報酬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關鍵比率指標是否發生了值得注意的變化。如果這些關鍵指標發生了顯著變化,就要確定其可能的原因,并考慮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同時,趨勢分析應考慮會計政策變化、會計估計變更等對財務數據的影響,盡量將基礎數據調整到一個共同的政策標準之下,并采用一致的計算方法和口徑范圍。
在關注財務指標趨勢性的同時,也要關注其階段性。企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采用的財務戰略不同,相應呈現的財務指標也會受到影響。當企業處于成長擴張期、成熟期等不同時期,資本投入、融資渠道以及利潤分配等方面就會有激進、穩健等不同的戰略取向,相應就會在一些主要的財務指標如資產負債率、利息保障倍數等指標變化上體現出來。
做好財務分析工作不容易,從事財務分析的人員既要沉下心來,把相關信息數據掰開了、揉碎了,深入細致地尋找規律、查找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又要抬起頭來,看清企業所處環境和形勢變化,把外部資訊、內部情況,定量和定性信息等各方因素有機聯系起來,多想幾個“有可能”,從而全面、客觀地做出分析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