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清華八齋的前世今生
本報記者 陳伊凡 邱偉怡 張曉妍 綜合報道
攝影記者 陳伊凡
(一)明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謂之“明齋”
1948年秋,當北京城即將解放的前夜,在學生宿舍樓117室,十來個湖南籍的學生將手舉過頭鏗鏘有力地吶喊“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手掌相握,自愿組成了一個“過共產主義生活”小組,其中的一名成員就是朱镕基,而這座學生宿舍樓就是明齋。
那段時間,這所可容納十余人的宿舍里,他們組織讀書會,學習從解放區傳來的文件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主編油印報《曉露》,旨在向湖南家鄉的中學青年傳播革命思想。
在清華剛解放的時候,117室的成員奉地下黨的命令,全體突擊三天,用紅油墨印出毛澤東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新民主主義論》等書,以供全校同學學習。
117室的戰友中,就有三位是地下黨員,還有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的盟員。對他們來說,“明齋117室”,是一面旗幟,是一種追求,而現在,“明齋117室”對他們來說,更是一種印記。
明齋建成于1930年,是清華改辦大學之后的第一幢學生宿舍,又稱為“新洋樓”,是由當時在天津基泰工程司供職的楊廷寶先生設計的,與當時楊先生設計的生物館、氣象臺和圖書館二期被稱為清華的“又一四大建筑”,位于西大操場北端。
明齋的建筑面積4417平方米,南北長85.4米,東西兩側長81.7米。三層建筑,在明齋的四個角上都設有門,主要入口設在兩個轉角處,中部設置過街樓,便于南北的穿行。宿舍每層有66個房間,每間住2個學生。樓梯間的兩側是公共的廁所盥洗室。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座“凹”字形建筑見證的歷史正如齋語所說的那般氣勢磅礴。1919年的五四運動第二天,清華明齋上便出現了聞一多親筆題寫的《滿江紅》。
如今的明齋是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院館,隨著清華文科復興而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
大禮堂前的日晷指針推移了一周,不變的唯有紅磚白墻。
(二)靜齋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謂之“靜齋”
靜齋建筑面積2109平方米,作為清華繼古月堂之后第一座女生宿舍樓,靜齋自然擁有著別樣的傳奇。1928年清華開始招收女學生,當時暫時住在工字廳西院一巷之隔的小庭院內,即古月堂。靜齋于1932年建成,坐落于荷塘邊上,與明齋、新齋、善齋、平齋等相隔較遠,想來許是由于其為女生宿舍,故有意將其與男生宿舍隔開距離。
以前講究“男女授受不親”,靜齋的門禁也是相當嚴格的。1932年靜齋建成后,全校女生及部分青年女教師遷入里面住宿。男生和外賓一概不得擅自入內。靜齋設有專門的、設備考究的會客廳,但男女生想見面往往也不是很順利,所以男同學都把靜齋謔稱為“堡壘”。后來,學校制定了規則,每年校慶當天,開放女生宿舍供校內外男士參觀,于是每當這一天,參觀者便絡繹不絕。
??锍霈F不少打油詩來描述這種景象:“游人聲啾啾,瞪眼望紅樓;且跑且卷袖——加油!”而描寫參觀時間的景象則是:“迢迢銀河隔紅墻,一過炮臺一斷腸;何事天公多忌妒,不教織女會牛郎。”也正是因為這種禁律,讓靜齋能夠在曾經的一段特殊時期成為了學生們生命安全的庇護所。
1936年2月29日拂曉,一群國民黨軍警約莫400余人闖入清華大學,手持黑名單逮捕清華學生。 到了傍晚,宋哲元派來軍隊4000人包圍清華大學,進行進一步的逮捕。這時被斯諾成為“中國的貞德”的陸璀就躲在靜齋。軍警欲強行進靜齋搜捕,被靜齋舍監蔣恩鈿(五級外語畢業,1935年回清華任助教兼靜齋舍監)嚴詞拒絕,“清華校規,樓內住女同學,任何男性不準上樓,警察也不例外。”陸璀得以逃脫,后被斯諾先生送至前門火車站去上海參加全國學聯工作。
如今的靜齋被重新粉刷成為了辦公室,新粉刷的白墻掩蓋了當年紅磚墻的滄桑模樣。只有門口古舊的燈,偶爾地用昏黃的燈光訴說著塵封的往事。
(三)善齋
“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謂之“善齋”
“你好!我叫梁從誡,歷史系新生。”
“周承恩。”
“太好了,我們被分到同一間宿舍。以后多多關照??!”(當時的宿舍是兩人一間;周承恩、梁從誡皆為1950屆清華大學歷史系學生。)
那時的周承恩怎么也沒想到,眼前的這個精神爽朗的男生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長子,而他們將在同一座齋子里渡過兩年的清華歲月。
1950年夏,是新中國成立后高等學校第一次統一招考新生,在歷史系新生接待站旁,兩個意氣風發的少年提著自己的行李箱邊聊天邊往善齋走去,從此,在善齋二樓的這間宿舍里,兩個青年渡過了兩年的時光,直到1952年院系調整,他們又一同轉到北大歷史系,依然延續同班同室的情誼,只是那時同室的室友已經增加到了8人。
善齋于1932年建成,由Carl L.Anner設計,面積為2202平方米,呈“一”字形排布,主入口居南向正中,進門正對大樓梯,是典型的意大利式室內空間特色。東西向五段式劃分,左右段各有5根裝飾派風格的立柱。
如今的善齋為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辦公樓,清華大學綠色辦公室也在里面。推開門正對著的便是馬克思的雕像,給這座齋子平添了幾分莊嚴肅穆。
(四)平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謂之“平齋”
(五)新齋
“大學之道……在新民”,謂之“新齋”
午后的空氣奧暖,嫩樺葉散著香氣,平齋門口一個老人坐在輪椅上曬著太陽,旁邊一個稍年輕的婦女正拿著蒲扇為她驅趕園子里那些肆無忌憚的蚊子。走進平齋,墻上橫七豎八地貼著小區水電收費信息的告示和租賃廣告,左邊樓梯扶手上剝落的漆暗示著這座齋子已經有些年代。徑直走進去就是住所了,悠長昏暗的小道很擠,空氣是濕濕的,發霉的氣味,小道的一邊第一間是公共的盥洗室,然后就是住戶入口,一邊放滿了各種雜物,老式的五斗柜,老式的衣櫥,舊的鍋碗瓢盆……不知是誰的狗聞到了人味撓著門狂吠,進門右邊是另一條單邊走道。
平齋位于善齋后面,也許就是這個稍稍隱蔽的位置讓平齋成為了如今唯一保留為住所的齋子,門前石板路上的荒草給這所齋子平添了幾分住所的靜謐,平齋之名來自《孟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語,也許也是為了遵從這一句話,將平齋保留為了宿舍,讓幾十個住戶在這里修身,齊家。曾經,電機系大二的學生大多居住在這里。
明齋旁邊便是新齋,兩株青松屹立門口,四季常青。曾經的新齋,寓意為“在新民”,曾經在這里一走出過許多大師,錢偉長曾經就住在這里。而今的新齋,被賦予了“人文日新”的歷史使命。在新齋的門口擺放著一塊大石,上面用綠色的漆描刻著“人文學院”四個字,時刻提醒著這所齋子的所有權。如今在這里辦公的有主要一部分人文學院的教授們(還有一部分的辦公地點在文北樓)。
新齋和平齋均建于1935年,由天津基泰工程司負責設計修建。新齋建筑面積4050平方米,平齋建筑面積2759平方米。新齋和平齋均為“工”字形平面,中間為樓梯間、盥洗室、值班室等輔助設置用房,上下段為宿舍,采用北側單邊走道的格局。建筑立面東西三段式,中央南向正入口。
現在的平齋,保留著曾經的那份古樸和簡單的生活氣息,而如今的新齋卻已經被粉刷一心,承擔了新的使命。正如馮務中教授在他的《清華八齋》中寫道:“無論是何種‘新’,恐怕都不是一種自根自源的東西,它必然是其來有自的,就像新清華是源于老清華、今日之新齋源于昔日之新齋一樣。其實我們無論如何求新求異,都是跳不出‘歷史’這個如來佛的手掌心的。我常常想,新齋,這個曾經在解放前住過錢偉長等清華學生、在21世紀住過清華博士的地方,也許就是清華大學文科大業‘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新起點。”
(六)誠齋
“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謂之“誠齋”
(七)立齋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謂之“立齋”
(八)強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謂之“強齋”
最后這三座齋被成為“后三齋”,建于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51年和1952年。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缺乏專業人才,便與清華聯合辦了“銀行專修科”以培養專業人員。為了方便學員上課,便在清華園建了三座宿舍供學員使用,這就是強齋、誠齋和立齋的由來。誠齋和立齋緊挨著逸夫館,籠罩在綠蔭下,是當年建筑大師梁思成提議保留大屋頂風格的古建筑。強齋坐落在工字廳通往荒島的路口處。1952年誠齋、立齋和強齋同時落成。設計單位為清華大學技術室,也就是當時的基建處。同時期在清華落成的建筑還有新航空館、西大飯廳、一教和西階教室等等。如今,誠齋和立齋成為了國學研究院、飲食服務中心等機構的辦公所在地。
附文:
清華八齋之所以為“齋”,取自《中國文化辭典》的解釋,為“古代用以表示幽居的一種房屋稱呼。原意為古人在祭祀和典禮之前的一種清心潔身的準備,以示虔誠。后引申為能夠使人專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擾的幽靜處所”,以宿舍為齋,自是體現其幽雅清靜,宜居宜思宜學。
最初建成的時候,這幾座齋子并不存在像現在這么典雅的名字,而是叫做“幾院”“幾院”諸如此類番號式的名字,這和今日清華的一號樓、二號樓等一樣,都是一些缺乏文化品味的泛泛之稱。也許當時的校方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于是便有了1935年學校第九十六次校評議會決案。決案中決定:“……4、四院改稱明齋;5、五院改稱善齋;6、六院改稱新齋;7、七院改稱平齋;8、女生宿舍改稱靜齋。”
八齋分別為明齋、善齋、新齋、靜齋、平齋、誠齋、立齋和強齋。“前五齋”(明齋、善齋、新齋、靜齋、平齋)均建于解放前,即1930年至1934年期間,都是當時的學生宿舍。1952年,清華進行了院系調整,興建了“后三齋”(誠齋、立齋和強齋)。悠悠幾十載,這些齋子如資深的老者,坐看園子里的人們來了又走,細數著紫荊花開了又謝幾度春秋。
如今清華的宿舍樓早已沒了那么些典雅的稱謂,問及清華所住之處,大都大手一揮“紫荊公寓XX號樓”是也,遠不及曾經那些“善齋XX號”“明齋XX號”聽起來文氣蕩然。
如今的清華也興建起了許多新樓,東門附近一幢幢現代感十足的建筑,還有百年校慶修建的新清華學堂和人文社科圖書館自是氣勢恢宏,但最受喜愛的仍是荷塘二校門附近那些個紅磚舊瓦的齋子??v古舊,縱昏暗,卻有故事,蘊含歷史的滄桑與深情。輕聲走進平齋的老樓道,仔細傾聽,仿佛還能聽見磚墻逢中低語著往事,在這里,曾住過一批批清華學子,他們早起便奔向圖書館,埋頭苦讀,下午四點半一同去西大操場跑步踢球,夜晚臥談心中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