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貽琦故居
1931年,梅貽琦受命執掌清華,把家搬進了甲所,從此開始了長達17年的校長生涯。
梅貽琦1889年生于天津。1909年投考第一批庚款留美生被錄取,在美讀電機工程。1915年,梅貽琦到清華任教,自此嘔心瀝血,服務清華終生,“他一生的業績和清華結合在一起”(陳岱孫語)。其間,他先后住過工字廳及照瀾院5號。
廳前古月照孤松
工字廳始建于1707年,以它為主體的清代皇室園林即是清華園,距今有300年歷史。建校初期,工字廳各院房屋除行政辦公場所以外,多是教師住宅,因而有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剛到清華的梅貽琦教數學、物理,住在工字廳西偏院,每當深夜,透過燈光,人們總能看到他埋頭備課的身影。
1922年秋,梅貽琦搬進舊南院5號,當時“舊南院的西北角和東南角各有一個通向院外大路的門,……從西北門可以走向二校門”。吃午飯時,鄰居趙元任的夫人楊步偉有時就會把路過的梅貽琦邀進屋里共餐。
1926年春,梅貽琦成為教授會推舉的首位教務長。由此,他的辦學理念和才能開始顯現。他著手改組和調整大學部,把“兩科(普通和專門)制”改為學系制,設17個學系;制定新《組織大綱》,為民主治校奠定了制度基礎,使清華真正成為一所正規的、有特點的大學的雛型。他使同仁覺得學校是大家的,誰都有份兒。可驚奇且可敬佩的是他那“吾從眾”的態度和涵養(朱自清語)。他要求學生具有自然、社會與人文等多方面廣泛而綜合的知識,而“不貴乎有專技之長”。他重視體育,認為“須知體育之目標,……還有發展全人格的一個目標。”“要借此養成團體合作的精神。”
設帳甲所教大同
1931年,梅貽琦出任校長后住進甲所。甲所為磚木結構,由莊俊(1910年游美生)監理設計與施工,為校長專用住宅。梅貽琦一生清廉,自住進甲所就放棄校長在生活中的特權(如公家供給的一切日用物品和兩噸煤),而校檔案館現存的他用廢舊紙張起草的公文,更彰顯其一貫的節儉作風。庚款基金雄厚但他不茍分文,他說:“清華有點兒錢,要撙節著用在圖書、儀器、請教授上。”“清華向來有一種儉樸好學的風氣,我希望今后仍然保持著。”
梅貽琦性深沉,寡言笑,言時不乏幽默。此前清華易校長風波迭起,而此后無論矛盾發展得多么尖銳,總沒有人反對過他。甚至有人提出反對某某某時,還不忘加上一句“擁護梅校長”。他調侃地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愿意倒霉(梅)。”他寡言不寡斷,堅韌力量來自他“沉默的責任感”。在國勢阽危學潮澎湃時刻,每遇難題總能“一言解紛”(李濟語)。
1936年2月29日晨,警察逮捕了3名清華進步學生,被憤怒的學生奪回。當晚清華園被圍,葉企孫、陳岱孫、馮友蘭、顧毓琇等多位院長和教授在梅家商討對策。他只是抽煙,一言不發。馮友蘭問:“梅先生,你的意見是什么!現在該怎么辦?”他說:“我正在想。”金岳霖問:“你可以不可以一面想,一面發出想的聲音來?”他幽默地回答:“要是發出聲音來,我也許就想得更慢了!”其實,在得到國民黨當局的逮捕名單后,他早已通知名單上的學生設法躲避,許多人得以在葉公超、馮友蘭、朱自清等教授家中躲藏。在后來多次學潮中,他千方百計地保護學生,如吳晗因他的保護得以逃脫圍捕。就是他這樣憑借“駱駝之精神”(蔣夢麟語),使得清華乃至后來的西南聯大在逆境中前行。
生斯長斯,吾愛吾廬
基于梅貽琦“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辦學理念,校園內匯聚著各家各派的學術思想。上世紀30年代近百位教授就聘于清華,盡是學界知名學者,而外籍學者的到來,更是促進了與國外的學術交流和溝通。此時“清華的進步真是一日千里,對于融合中西新舊一方面,也特別成功。這就成了清華的學術傳統。”(馮友蘭語)
梅貽琦認為:“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清華眾多優秀教師的言傳身教和人格魅力,給了學生們終身的教益,梅貽琦校長高雅的風度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梅校長手上有技巧,寫字秀氣,畫圖干凈;衣著床衾和書報用具,都整齊有序,生活在簡樸中有藝術。飲食茶酒,既節省又懂得考究。聽音樂,看評劇,鑒別書畫,欣賞詩詞,都有極高的修養。”
1948年底,梅貽琦離開清華。他一生情系清華,曾用“生斯長斯,吾愛吾廬”來描述對清華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