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國學,為何重視經典?
國學:與外來文化相比,屬于本土文化領域。
國學:與現代文化相比,偏向傳統文化領域。
國學:與自然科學相比,側重社會科學領域。
國學廣義泛指中國文化;狹義專指傳統文化中的學術經典及其體現的文化精神,以中華文化為背景、以傳世經典為載體、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學術。
國學:是國魂的載體,國魂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
和平時期,傳統文化回歸,已從現象反復,固化為一種規律。傳統文化經典精神,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尋常日用的人生經典,是共同語境下的游戲規則。
經:常道,徑;典:典范、準則。初讀感覺似曾相識,重讀總有新義悟出。
傳統文化進企業,構建企業精神家園;
企業:“企”:人,止也。企圖:愿景。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非輕財而重德,乃先德而后財。(《大學》)
企業文化是企業(形)的靈魂(神)。世間萬物,先有形立而后有精神之立。形為神之體,神為形之用,只有體用雙全,方能神形兼備,事業乃可大可久,德澤天下。企業文化,對內自律高效,增加凝聚力;對外樹立形象,提升品牌價值。
四書經典精神;
《大學》理想藍圖。《中庸》和諧之路。
《論語》經典精神。《孟子》儒士文化。
大學是成功學;
中庸之道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成功大道。
《論語》《孟子》所言,就是這人生之路的“交通法規”。
《五經》思維模式;
《周易》哲學思維:變化簡易與進取精神。
《尚書》政治思維:書以道事與尊者叮嚀。
《詩經》藝術思維:《詩》言志與興于詩。
《禮記》社會思維:禮的行為本質與價值。
《春秋》歷史思維:春秋微言及史實意義。
儒家文化是國學的核心,儒家智慧解決人生五大問題;
(1)個人能力修養提升
(2)家庭和諧幸福構建
(3)社會人際交往健康
(4)事業成長永續輝煌
(5)領導藝術內圣外王
儒家文化的作用,通過十大核心理念傳播
(1)道德:道重客觀規律;德重主觀感受,為官之道,為政以德。
(2)仁義:君仁臣義,文化認同溫暖了制度的冰冷;上下有序,構建成中國特色的社會關系。
(3)孝悌:仁之實,事親,義之實,從兄;孝悌,原來就是仁義的根源。
(4)忠恕:盡心盡力就是“忠”,換位思考就是“恕”。德是把好處讓別人得到,恕是對別人的錯誤能體諒寬容。
(5)誠信:只有真誠發源于內,才能信約履行于外。今天的社會過度強調信,其實內心愿意才是守約的前提。
(6)學習:“學”是汲取知識,“習”是運用知識。學而時習,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讓專業知識常識化才有用,習以為常。
(7)志氣:“志”是目標,“氣”是動力;孔子論立志,孟子說養氣。有志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的原動力。
(8)禮樂:禮以節人,“禮”是對外正言行;樂以和情,“樂”是對內調心性。“禮”為秩序,“樂”為和諧。
(9)中庸:中庸,將是中華民族貢獻給全人類未來的最高智慧之一。它強調不偏不倚、執兩用中,無過無不及,是恰好、是適度、是科學發展觀。
(10)知行:知是行之始,行乃知之成;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知行合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