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作為儒家哲學經典內容,可以說是學習儒家哲學的必經要道,可以系統認識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闡述的儒家哲學思想,以及儒家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源頭與命脈。正如王秦豐教授在其新作《國學溯源》中所說的那樣“孔子是中華民族的圣人,《論語》是中華文明的圣經。孔子和《論語》對于中華民族的塑造和中華文明的發展,厥功至偉,怎么贊譽都不為過。”企業家如果想要真正掌握儒家哲學的基本精神和要義,應當從孔子那里,從《論語》那里下功夫,尤其后者,可以作為案頭書,日讀日思,日學日品,定會有不小的收獲。
智者自認為無知
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蘇格拉底說:“我所知道的是我一無所知。”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正是孔子具備這樣的哲學思維,所以才會更加勤奮好學,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62歲時,“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堪為學之楷模。
孔子貴仁
“仁”是儒家哲學的內核,這也是孔子全部思想的精髓之所在,并輔之義、禮,為儒家哲學巨廈打下了堅不可摧的思想基礎。孔子認為,仁的本質是愛人,“燓遲問仁。子曰:‘愛人’。”王秦豐教授認為,孔子貴仁見于孝道,是做人與治國的根本,他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其為仁之本與。”對于不仁者,孔子直伐,當弟子宰我認為可以廢棄服喪三年的祭禮時,孔子罵宰我:“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君子人格
孔子倡導理想的人格為君子,君子文化也成了儒家哲學的一個重要符號。那何為君子呢?“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王秦豐教授認為,孔子所說的理想人格少了些陽剛,到孟子時,將其發揚之“大丈夫精神”,從而真正豐富了儒家君子人格的內涵,使君子之境界得到了升華。另外,孔子也指出了一個人如何成為君子的基本路徑,即好學、提升自我、崇仁、遵禮、守信、慎言與力行,正如《中庸》所言:“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矣。”
德政
孔子一生想做官,卻不能稱心如愿,幾乎與官無緣。孔子想做官也是想借官職推行其政治理念和仁德思想,并且將它與終身學習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正所謂“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孔子視“德政”如北辰,施以德政,眾生自然得以教化,也自然隨意追隨。在孔子看來“愛民”、“富民”、“教民”是德政的核心內容。付之實踐就要需要“正名”、“秩序”、“和諧”,講求“用人以直”、“用人如器”、“用人須察”、“公正”、“勤勉”,以及處理好“上下關系”。
教學相長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第一人,稱得上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孔子的教育理念是與現實政治需要緊密相連的,教育的目的也是為了滿足這種需要,是非常實用的教育。在那個時代,他所提倡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對后世的教育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教育不再是某些貴族的專利,為民所享,惠澤萬家。王秦豐教授在談及此時,結合自身的求學經歷,“學習改變命運”、“教育利及家國”是真實不虛的。孔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他為后世帶來最深遠的影響莫過于此吧,畢竟,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教育的目標就是要讓更多的人獲得知識的機會,從而改變我們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命運。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領袖哲學班也愿秉承這樣的理念,傳播知識,塑造心靈。王秦豐教授所提倡的優先改造心境,然后再改造環境,也為同學們提供一個新的思維方式,向內追求,向外生長。一位智者的人生,就是一段至死不休的成長過程,終身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