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正老師
清華人文學院、清華繼續教育學院特聘教授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錢學森黨校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國家行政學院客座教授
新浪網特約專家
國學是文化的核心,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總結,8月9日,王正教授從儒、道、釋多個方向,講述國學經典里的哲學要義,分享國學智慧與領導韜略。

他認為,“儒家是與人打交道,道家是與自然打交道,佛家是與自我內心世界打交道。儒是修養,道是智慧,佛是境界。”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面對三個“世界”——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我們要以佛修心,以道養身,以儒治世。”

談到國學文化的意義,王正教授說,道德源于信仰,信仰源于文化,不論是哪個國家,其文化才是這個國家大美自信之所在,唯文化之復興才是大國崛起的真正資本!一個民族的衰敗乃至消亡,不是亡于貧窮落后,而是亡于文化,亡于道德良知的泯滅。戰爭的廢墟可以重建,就像戰后的日本,但文明的廢墟永遠無法復原,就像古巴比倫。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很多管理智慧,諸子百家思想儒、道、法、兵等均對現代企業管理具有非常實用的指導性、借鑒性和啟發性作用。他談到,管理的本質是用人成事,領導的本質在于御人,領導的才干就是在于識人善用。企業管理首推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定做人做事規則的底線文化,企業的文化建設離不開儒家思想。

王正教授還根據不同階段的管理者給出了不同的策略,對于領導者,始于識人,止于自知,用人成事,知止不敗。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并提出了三個團結,“團結常人做成事,團結能人做大事,團結壞人不壞事,用人成事做根本”。很多人第一次聽到團結壞人不壞事的說法,與壞人為敵,只能被壞事,所以說是團結壞人不壞事。
一天的國學與領導韜略課程,王正教授講述了大量鮮活的故事,使我們備受啟發。歷史往往有著很多相似之處。雖然社會在發展,科學在進步,但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的關系始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們在經歷了快速經濟增長后,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企業。但要成為偉大的企業,我們的企業文化積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為什么傳統文化課在MBA、EMBA中越來越受到歡迎的原因。雖然有一些人懷疑擔心傳統文化過于“虛無縹緲”,沒有辦法付諸實踐。但實際上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并不矛盾。傳統管理,管靈魂與思想;現代管理管事,是建立一套科學的管理系統。將傳統文化真正滲透到企業管理和領導力提升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汲取各家所長,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文化體系。這需要時間的沉淀。
李嘉誠曾說過:“我有幸在商學院聆聽教授指導,我年輕的時候,最喜歡翻閱的是上市公司的年度報告書,表面上挺沉悶,但這些會計處理方法的優點和漏弊、方向的選擇和公司資源的分布對我有很大的啟示,對我而言,管理人員對會計知識的把持和尊重,對現金流及公司預算的控制,是最基本的元素”。由此可見會計報表的重要性。
8月10日~11日,北京理工大學孫利沿教授從國家審計政策與管理體制改革出發,引領同學們認識企業報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走進報表世界,學會聆聽報表傳遞給企業的信息;強調拿到企業報表后,首先要通讀三張表,看是否有異常科目或異常金額,或從表中不同科目金額的分布來檢查,切忌先做一些復雜的比率計算或統計分析。

兩天的課程效果異彩紛呈,最后孫利沿教授對三大財務報表做出形象總結:
資產負債表——錢從哪里來,投資在哪種資產上;
利潤(損益)表——各類成本的結構利潤的品質;
現金流量表——經營,投資,理財三種活動的現金流入和流出;
授課過程中,孫利沿教授分別穿插了小米、輝山乳業、六個核桃、新飛電器等企業作為案例進行分析,和大家全方位解讀了企業財務與經營決策,強調作為企業管理者一定要學習財務,提升財商思維。